冰球突破游戏到底有没有拖动?揭秘背后的真相与玩家误区,冰球突破游戏是不是有拖动的
6
2025 / 09 / 10
2023年12月,在韩国江原道举行的国际轮椅冰球邀请赛上,中国轮椅冰球队以4比3战胜世界排名第十的斯洛伐克队,首次在国际正式比赛中取得胜利,这一场看似普通的胜利,却标志着中国轮椅冰球项目实现了从“零”到“一”的历史性突破,这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的胜利,更是一次国家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缩影,是中国在冰雪运动领域不断拓展、在残疾人权益保障上持续进步的有力见证。
轮椅冰球,又称“冰橇冰球”,是专为下肢残疾人士设计的一项高强度对抗性冬季运动,运动员坐在特制的冰橇上,使用双头球杆推动冰球并进行攻防,比赛节奏快、对抗激烈,对运动员的体能、协调性、战术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,这项运动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瑞典,如今在欧美国家已发展成熟,拥有完善的联赛体系和庞大的群众基础,然而在中国,轮椅冰球起步极晚,直到2016年才正式组建国家队。
在此之前,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长期集中在高山滑雪、越野滑雪等项目,轮椅冰球几乎是一片空白,场地匮乏、器材昂贵、专业教练稀缺、运动员选拔困难,每一项都是横亘在发展道路上的“冰山”,更关键的是,社会对残疾人参与高强度竞技运动的认知仍存在偏见——很多人认为轮椅使用者只能进行低强度康复训练,难以承受激烈对抗,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国轮椅冰球队的诞生本身,就是一种突破。
2017年,中国残联联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启动轮椅冰球项目,从全国各地选拔有运动基础的肢体残疾人士,首批队员中,有因车祸致残的退伍军人,有自幼患病的青年,也有曾从事其他残疾项目但渴望挑战极限的运动员,他们在零下十几度的冰场上,从最基础的滑行、转向、控杆开始训练,由于冰橇与冰面的摩擦力极小,初学者常常在冰上失控翻倒,受伤成为家常便饭,但没有人退缩,一位队员曾说:“我们不是来体验冰雪的,我们是来赢的。”
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,尽管中国轮椅冰球队未能获得参赛资格,但作为东道主,他们全程观摩了所有比赛,与加拿大、美国、瑞典等强队近距离交流,这次经历让他们看到了差距,也点燃了斗志,此后,国家加大投入,建设专用训练基地,引进国外先进冰橇设备,聘请国际教练团队,同时推动青少年轮椅冰球培训计划,短短两年间,全国已有8个省市建立了轮椅冰球队,注册运动员超过150人。
冰球突破(中国)官方网站
此次战胜斯洛伐克队,意义远超一场胜利,它证明中国轮椅冰球已具备与世界中游水平队伍抗衡的能力,更令人振奋的是,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仅28岁,主力队员多为90后甚至00后,未来潜力巨大,主教练王强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我们用了七年时间走完了别人二三十年的路,这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”
这一突破的背后,是中国残疾人体育政策的持续完善,近年来,国家出台《“十四五”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》,明确提出“推动残疾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”,加大对残疾人冰雪项目的扶持力度,各地残联也积极推动“冰雪运动进校园”“残疾人体育公益培训”等项目,让更多残疾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并爱上冰雪运动。
更重要的是,这场胜利正在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认知,当人们看到轮椅运动员在冰面上高速滑行、激烈拼抢、精准射门时,看到的不再是“残缺”,而是力量、勇气与尊严,体育,正在成为打破偏见、促进融合的桥梁。
中国轮椅冰球的“零突破”,是一次从无到有的奇迹,也是一次向未来进发的号角,它告诉我们:冰雪之上,没有不可能;轮椅之中,亦有冠军梦,随着2026年米兰-科尔蒂纳冬残奥会的临近,中国轮椅冰球队正朝着“站上领奖台”的目标全力冲刺,而他们的每一步滑行,都在为中国残疾人体育写下新的历史篇章。